8月的晉北大地,天高云闊,一派生機。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將帥廣場上,10尊平型關大捷參戰主要將領的銅像凝視著遠方。這座承載著民族記憶的紀念館,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正向每一位到訪者訴說著“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的壯闊史詩。
1969年,為紀念平型關大捷這一重要戰役,山西省委等在平型關戰役遺址上新建了平型關戰役紀念館;2001年,紀念館更名為平型關大捷紀念館;2007年,當地充實了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內容。如今,紀念館已成為人們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的重要場所。今年1月至8月14日,紀念館累計接待游客超29萬人次。
中國旅游報社記者近日跟隨講解員的步伐走進紀念館,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與一件件文物史料無聲地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展開。9月2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115師,從側翼主動出擊,于喬溝一線設伏,一舉殲滅日軍1000余人,創造了平型關大捷。”講解員劉曉昱一邊指著史料一邊向觀眾講解著平型關大捷,“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抗日的第一場大勝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展廳中,一個顏色斑駁的公文包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這個看似普通的公文包,背后卻隱藏著一段感人的故事。
“大家看到的這個公文包是獨立團1營教導員張文松烈士的遺物。” 劉曉昱向觀眾介紹,“1937年9月,張文松在部隊開拔前,將公文包交給當地兒童團團長孟令海一家保管,并承諾打完仗就回來取。然而,張文松在后續作戰中犧牲了,這個公文包便被孟令海一家一直珍藏著。直到1997年,孟令海將公文包交給了靈丘縣黨史研究室,后來公文包被移交給了紀念館。”
“這個公文包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更見證了八路軍與老百姓的魚水之情,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精神的重要載體。張文松將公文包托付給孟令海一家,以行動訴說著對百姓的信任;孟令海一家則用長達60年的悉心保管,回饋著這份信任,用一生守護著先烈的遺物。這種雙向托付與共同信念,正是中國偉大抗戰精神的精髓。”劉曉昱感慨道。
在紀念館內,許多小小講解員向觀眾講述著一段段歷史。“勝利是輝煌的,勝利也來之不易。平型關大捷中,八路軍也付出了傷亡數百人的代價,其中有200多人長眠于這塊熱土上。他們以簡陋的裝備,戰勝了裝備精良的日軍,靠的是團結一心、勇赴國難的民族意識,靠的是不畏強敵、勇于勝利的英雄氣概,靠的是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的犧牲精神……”12歲的郭詩奕以稚嫩卻堅定的聲音,向觀眾傳遞著革命先輩們為國家和民族無私奉獻、英勇犧牲的偉大精神。
“我很榮幸能夠成為小小講解員,通過對這段歷史一遍又一遍講述,我更加明白了現在快樂與自由的生活來之不易。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到這段歷史。”郭詩奕告訴記者。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紅色教育應該從小就開始進行,讓他們了解這些歷史。”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副館長白衛疆說,今年暑期,紀念館與團縣委聯合開展了“小小講解員”活動,累計培訓“小小講解員”30名。同時,紀念館還設計了“重溫戰斗歷史路線”“深度感悟路線”兩條研學路線,以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游客參觀學習需要。
據了解,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館還計劃推出“首勝之師 功勛卓著——八路軍第115師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經典戰役戰斗主題展覽”和“紅星閃閃 烽火少年——抗日兒童團特展”,讓觀眾銘記歷史、珍惜當下。
平型關是英雄的關、難忘的關、勝利的關。紀念館不僅是對過去的銘記,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它提醒人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華兒女表現出的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精神,將永遠熠熠生輝,激勵著人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