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第三場記者招待會在京舉辦。退役軍人事務部副部長馬飛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孫德立介紹了第四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抗戰紀念設施和抗戰遺址、遺物修繕保護等方面情況。據介紹,我國先后公布4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94處,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1128名。新時代抗戰文物保護利用取得新進展新成效,集中體現為“三個基本、一個充分”。
一是抗戰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全國抗戰主題不可移動文物有1萬余處、可移動文物50萬余件/套。正在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一批抗戰遺址,并將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紀念設施作為重點調查對象。
二是抗戰文物系統保護格局基本形成。20個抗戰主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建設有序推進,延安國家文物保護示范區深入創建。全國累計實施3000余項抗戰遺址保護修繕、陳列展示、環境整治工程和館藏抗戰文物保護修復項目。
三是抗戰紀念館體系基本建成。“十四五”期間新建改擴建近20家抗戰紀念館,對50余家抗戰紀念館進行展陳提升,全國備案抗戰紀念館達到257家。抗戰紀念館建設質量和展陳水平顯著提升。
四是抗戰文物教育功能充分彰顯。全國年均舉辦抗戰主題展覽500余個,超過6000萬人次觀眾走進抗戰遺址和場館。96個抗戰遺址和場館被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據介紹,陳列展覽是抗戰遺址和紀念場館講好抗戰故事、發揮教育功能的基本形式。今年抗戰展陳的工作亮點可用5個關鍵詞概括。
第一,多維敘事。從“為了民族解放與人類和平”主題展覽到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檔案展,從百團大戰到臺兒莊大戰陳列,都是以十四年抗戰史為軸,以宏大敘事為主,以史詩格局再現偉大勝利。從地道戰到鐵道英雄、從西班牙戰場到中國抗日戰場、從國際友人到飛虎隊專題展覽,注重多角度敘事、小切口呈現,讓抗戰歷史更加飽滿而真實。
第二,以物證史。以物敘事、以物釋史,讓文物說話、用史實發言,是抗戰展陳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東北抗聯遺址出土文物特展首次集中展示東北抗聯遺址出土文物,將珍貴文物、檔案文獻、歷史影像、歷史場景進行立體呈現。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推出的“改變世界的戰爭”展覽則展出了國際記者和外國作家的報道、著作、手稿。
第三,創新表達。結合傳統手段和現代科技、實物展品和場景展示、靜態陳列和動態演繹,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雷靐靐——地雷的神奇故事”展覽以兒童為受眾,采用手繪畫形式,融合多媒體元素,打造可看可聽可觸可感的原創展覽。
第四,注重首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首次展出在盧溝橋事變壯烈犧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黨員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證明書,中國國家博物館赴香港舉辦首次抗戰文物展,華僑抗戰展征集的僑批,善用小人物折射大情懷,講述普通人的不平凡小故事,展現中華兒女團結御侮的赤子情深和不屈脊梁。
第五,集聚效應。在7月7日、8月15日、9月3日前后密集推出展陳矩陣,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推出4個抗戰展覽;“萬里同心”華僑抗戰展五地聯展;“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四館聯展;香港8月下旬7天連開4個抗戰展覽。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題展覽56天累計接待觀眾已超60萬人次,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近3年年均接待觀眾300萬人次,今年暑期日均接待量突破1.2萬人次。
又訊 在8月29日舉辦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第二場記者招待會上,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介紹,全球文明倡議日益成為全球性共識,多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及各種雙邊和多邊文件。中國對75國實行單方面免簽或全面互免簽證、55國實行過境免簽,“中國游”持續火爆。《黑神話:悟空》《哪吒2》、“拉布布”等文化產品風靡世界,續寫中國和世界交流互鑒的動人故事。中國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采取便利人員往來舉措,推動“瀾湄簽證”“東盟簽證”相繼落地,同部分東南亞國家互免簽證,文化、旅游、青年、地方、媒體、智庫等領域交流不斷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