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誓,以青春之名,傳承紅色基因……”9月3日,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山東臨沂衡大高級中學的學生來到位于臨沂費縣的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開展“重走突圍路”紅色研學活動,上了新學期第一堂實踐課。同學們紛紛表示,這堂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邊看邊聽”,更是一場深入心靈的洗禮。近年來,臨沂市充分發揮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市內各紅色場館、景區積極與院校合作,通過創新載體、共建機制、拓寬渠道,讓紅色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學生在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廣場進行研學活動 受訪者 供圖
創新打造沉浸式紅色課堂
近段時間,臨沂沂南縣的紅嫂家鄉旅游區人氣火爆。旅游區不時看到一隊隊青少年游客,他們大多是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旅游的中小學生。
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國內知名影視劇拍攝基地,紅嫂家鄉旅游區推出了“跟著影視去研學”品牌。“我們對劇中拍攝的主場景進行了還原,并免費開放。”紅嫂家鄉旅游區副總經理兼營銷總監劉東介紹,“今夏前來景區開展紅色研學的學生達到近4萬人次,他們大多來自山東省內以及北京、上海、江蘇、河北等地,其中300人以上的大型團隊近30個。”
臨沂第三十五中學2024級1班的學生們到紅嫂家鄉旅游區開展了“探尋紅色記憶 傳承國學智慧”研學活動。在“重走支前路”沉浸式體驗項目中,他們化身支前隊員,推起獨輪車穿越“封鎖線”,克服困難將“物資”運到了前線。這樣的研學課程讓他們深切感受到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近年來,紅嫂家鄉旅游區以“沉浸式演藝+古村實景”的模式,以真實發生在沂蒙老區的故事為藍本,推出了《識字班》《跟著共產黨走》等11個沉浸式小院演出劇目和《沂蒙四季》大型演出,還策劃了多個沉浸式體驗項目,深受游客歡迎。
位于臨沂河東區的華東野戰軍總部舊址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以下簡稱“軍部舊址紀念館”)開發了“行進式”黨課《送軍糧》,實現了“現場講解+沉浸式演藝”結合。軍部舊址紀念館副館長岳麗麗介紹,他們還開發了“劇本推理+角色扮演”項目《淬火成鋼》,設計“紅色密碼”“支前體驗”“紅色拼圖”3個模塊,融合紅色歷史、勞動教育、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沂蒙精神內涵。
合作構建長效紅色教育機制
“時刻準備著!”在費縣大青山突圍戰遺址紀念區,費縣抗大小學的師生們正在開展“重走突圍路”體驗式教學研學項目。80多年前,抗大學員與黨政軍機關的生死突圍路線,如今成為移動的紅色課堂。費縣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以下簡稱“大青山”)打造的這一體驗式研學項目,是基于1941年的大青山突圍戰,讓學生以抗大學員的身份重走崎嶇山路,模擬當年突圍場景。通過行軍競賽、掩護突圍、談感悟、唱紅歌等環節,讓學生深刻領悟革命先輩不畏艱險、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跡和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中共費縣縣委黨性教育服務中心講解員侯甜甜說,自2019年以來,大青山累計接待山東藝術學院、南開大學、青島理工大學、臨沂一中等800多個院校參觀團體、9萬余人次學生進行紅色研學。先后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山東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理工大學、曲阜師范大學、臨沂大學等近20所高校把大青山黨性教育基地作為傳承偉大抗戰精神、接受紅色文化教育、進行學生實踐的校外教育基地。“今年以來,我們已經接待研學班次62個,1.5萬余人次。”侯甜甜說。
不只是大青山,近年來,臨沂市的紅色場館紛紛與院校建立共建機制,共同開發校本課程、培訓師資、開展活動,協同構建長效紅色教育機制。
“沂南縣與院校加深合作,將紅色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旅游業態,讓更多的游客接受紅色教育。”沂南縣文化和旅游局信息宣傳科科長高華介紹,“紅嫂家鄉旅游區與山東旅游職業學院合作,邀請專家為景區進行了導游、營銷、AI等培訓,不斷提升景區軟件水平。”
軍部舊址紀念館近年來與山東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深度聯動。“我們與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簽訂研究生共建協議,學院先后選派2名研究生導師、1名研究生到紀念館開展30余批次專題實踐教學活動。”岳麗麗介紹。
傳承推動紅色基因浸潤人心
日前,中共河東區委宣傳部、河東區黨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務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了2025年“沂蒙紅”紅領巾志愿講解員選拔活動,共招募了小講解員80名。“他們將用自己的感悟去講述紅色歷史。”岳麗麗介紹,“近年來,已招募小講解員300余名,累計開展志愿講解2000余場次,受眾13.8萬人次。”
軍部舊址紀念館等單位聯合研發的“河東區青少年紅色教育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序,已經實現了預約、課程導覽、學時記錄全流程數字化。軍部舊址紀念館還出版了紅色漫畫繪本等,拍攝了微電影《沂蒙紅三部曲》,并聯動開展“紅種子”公益課堂、“紅色主題演講比賽”等,用新表達方式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培育青少年紅色傳播力量。
位于莒南縣的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景區聚焦青少年群體,打造了研學品牌——“沂蒙紅芽”,設置了紅色傳承、傳統文化、現場體驗、非遺手造4個課程體系。其中,“五子炮之淵子崖保衛戰”沉浸式課堂,以及憶苦思甜、挑水運糧、搶救傷員、擲手榴彈等研學課程,讓學生們更有代入感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還組建了‘115師’志愿服務隊,開展包括‘進學校’在內的‘五進’工作和‘紅領巾講解員’成長計劃,培養了上百名小講解員成為校園紅色文化傳播者。”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管理服務中心旅游開發科副科長王中升說。
大青山在“送課進校園”活動中專門打造了《沂蒙精神點亮理想之光》《文物有故事 歷史照現實》等8堂思政課,《鮮艷的紅領巾》《火種》等25堂“微團課”,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先后到中國海洋大學、臨沂市第四實驗小學等100余個學校,為3.2萬人次學生開展送課活動。
如今,在臨沂,紅色場館與院校的合作已形成常態化、多元化的格局。從沉浸式的研學體驗,到長效化的館校共建,再到全方位的傳承弘揚,紅色基因正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培育著一代又一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