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刀為槍,丹青鑄魂。“人民必勝——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美術作品展”近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多種類型,作品時間跨度80多年,抒寫了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史詩。

觀眾觀看展覽作品 記者 陳晨 攝
“我們提前幾天就約好了來中國美術館的票,‘人民必勝’這個展覽是我們北京之行的重要一站。”9月10日上午不到9時,來自山東的退休職工邱岳和老伴就來排隊了。“我們60后這一代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著祖國蒸蒸日上,太驕傲了。”邱岳說。
展覽以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為線索,分為序篇、國難當頭、浴血奮戰、偉大勝利、走向復興5個篇章,全景式、多維度地再現了那段烽火連天、救亡圖存的壯烈歷史。不少觀眾在《保衛黃河之義勇軍進行曲》油畫前駐足,洶涌奔流的黃河,下方是滿載著八路軍戰士的木船,戰士們引吭高歌,情緒激昂。大地嗚咽、黃河在奔騰在咆哮,浴血勝利的凱歌回響在畫作之中。
《太行鐵壁》則將寫實造型手法與傳統的水墨寫意以及立體派式的現代構成有機結合,人與山融為一體,濃墨重彩中有節奏韻律。志愿者講解員徐老師特地提到國畫大師葉淺予先生對這幅畫的評價:“我很喜歡《太行鐵壁》那幅畫,一幅大構圖,塑造了一群八路軍戰士的形象,其中包括幾位指揮保衛太行的革命領袖。他們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又像是太行山上一塊塊堅硬的巖石;他們是保衛太行山的銅墻鐵壁,又像雕刻在太行巖壁上的一個個山神。”這種巧妙的處理方法,通過形象的畫面,把觀眾引入當年抗日戰爭烽火的歷史情境中去。
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前來觀展,在《紅星照耀中國》巨幅畫像前拍照打卡,為孩子介紹畫作誕生的背景和畫中的偉人。畫作中的人物多達124位,其中102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宛若燦爛星河中的一顆顆紅星,照耀了陜北,照耀了中國,也照耀了世界。畫面嚴謹肅穆又不乏生動,一群穿著紅星衫的兒童歡快起舞,活躍了畫面的氣氛,增強了畫面的故事感。
展覽中還有獨具創意的新媒體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這是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的師生以巨幅三聯組畫《黃河大合唱——流亡·奮起·抗爭》為創作根基,采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創作模式與手勢互動交互方式,構建起可沉浸式進入的數字藝術空間。觀眾通過移動終端或場館AR設備,就能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紅色文化體驗,在動態交互中直觀感受《黃河大合唱》蘊含的革命精神與歷史情懷。

觀眾觀看展覽作品 記者 陳晨 攝
本次展覽,跨界聯動,攻克技術與藝術融合的難題成為佳話。記者了解到,中國美術館提供藝術指導與高精度數字掃描支持,確保作品對經典畫作的還原度;中國交響樂團深度參與音樂動態設計,讓旋律與視覺表現高度契合。有觀眾說:“這種互動參與,可以深化我們對紅色經典的理解與共鳴。”“當我做出指揮動作的時候,畫面‘活’起來了,好像和當年的冼星海老師有了情感共鳴。”
中國美術館的主體大樓前,一座紅色標志性雕塑也成為觀眾的打卡地。數字“80”作為雕塑主體穩穩矗立,“1945-2025”“人民必勝”等字樣鑲嵌其上,醒目莊嚴。大廳左右兩側各有一塊巨幅立牌,一邊是“1945”,一邊是“2025”,歷史和當下在此交匯。記者看到有觀眾在留言本上寫下:致敬先烈!銘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