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獅腦山上,百團大戰紀念碑如淬火刺刀直指蒼穹,山風掠過松林簌簌作響,仿佛在講述著85年前八路軍浴血奮戰的故事。近日,“勝利號角的回響”紅色故事巡回宣講活動在距離獅腦山不遠處的山西省陽泉市工人文化宮內舉辦,來自山西各界的干部群眾代表共500余人齊聚現場,在凝神屏息中共同觸摸歷史的脈搏,聆聽用鮮血與信仰譜寫的抗戰史詩。
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勝利號角的回響”紅色故事巡回宣講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運用第五屆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成果,讓紅色故事傳播走向基層、走進群眾,營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濃厚氛圍。
宣講現場,從第五屆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中脫穎而出的優秀講解員代表和山西講解員代表聯袂登臺,聲情并茂地講述了10余個紅色故事,生動再現了先烈們的理想信念與精神風貌。其中,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陳雙講述了紅色故事《我們都是王家川》,平山團戰士“兄終弟及”的壯舉,深刻詮釋了人民軍隊前仆后繼的英雄氣概。劉少奇同志紀念館講解員韓琦帶來紅色故事《青春抉擇》,再現了楊開慧侄女楊展投身革命事業的故事。
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沿海沿江重要城市相繼淪陷,國際援華物資十分依賴昆明至緬甸之間的“生命通道”。“從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云南的20多萬各族人民組成了筑路大軍投身滇緬公路建設,而這20多萬人里,80%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自帶鋤、鎬、錘,硬是在崇山峻嶺間筑起一條1146公里的高原公路。”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志愿講解員崔恩銘帶來紅色故事《敢問路在何方》,講述滇緬公路的修建過程,展現了各族人民及南僑機工為國犧牲的民族團結精神。
1940年,華北淪陷,山河破碎。日軍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編織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囚籠”,妄圖“困死”抗日根據地。“陽泉,正太鐵路的咽喉,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關鍵。8月20日夜,暴雨如注。八路軍129師的兩個團冒雨搶占獅腦山阻止日軍西進。與此同時,陽泉成千上萬的煤礦工人、農民在正太線上與八路軍并肩作戰。‘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的口號響徹天際。那一夜,信號彈劃破長空,枕木燃起的火光映紅了夜幕,數千人排成長龍,合力掀翻鐵軌。”百團大戰紀念館講解員石瑋帶來紅色故事《一截鐵軌的跨世紀回響》。當聽到“婦女兒童組成‘背簍隊’,用柔弱的肩膀兌現著‘我們多運走一根,鬼子就少一點侵略’的誓言”等感人細節時,一些觀眾潸然淚下。
四平戰役紀念館講解員王璐帶來了紅色故事《將軍的口琴》。她現場吹奏口琴,將觀眾瞬間帶入楊靖宇將軍和抗聯戰士的艱苦歲月。這獨特的開場讓口琴這個承載信念與情感的物件“活”了起來。“作為宣講團成員,將楊靖宇將軍和抗聯故事講給全國觀眾,是莫大的光榮。接下來,我將不斷學習東北抗聯歷史,挖掘飽含情感的具體物件與動人細節,探索更多貼近當代觀眾的形式,讓抗聯將士的堅定信念、不屈意志與家國情懷生動、有力地代代相傳。”王璐說。
“抗戰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是最好的精神滋養。”延安西北局革命舊址管理處講解員蔡妤說,讓紅色故事入腦入心,關鍵在“真”與“近”,“真”是挖透細節,“近”是尋找共鳴。“看到軍人泛紅的眼眶,年輕人專注地點頭,我突然明白,講解不是我在‘傳遞’什么,而是紅色故事本身帶著力量,我只是做了個‘搭橋人’。”
“宣講不僅是講述歷史知識,更是點燃精神火種的過程,這份參與感讓我充滿自豪和動力。”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講解員李婧說,“看到不同年齡階段觀眾專注的神情、動容的瞬間,我強烈感受到紅色基因傳承的意義和必要性。我將繼續探索更具感染力的敘事方式,讓抗戰故事和其中蘊含的偉大抗戰精神更廣泛、更生動地傳播。”
感動、震撼、成長……是現場觀眾聽完宣講后說得最多的詞。“銘記歷史,方能珍惜當下,吾輩更應傳承紅色基因,奮勇向前。”陽泉市民鄧先生說,“聆聽宣講,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歲月,我深切感受到先烈們為民族解放不畏犧牲的精神。那些泛黃的照片、感人的故事,是歷史的見證,激勵我們不斷前行,在困境中汲取堅韌力量,將愛國情轉化為奮斗動力。”
陽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新入職工作人員耿志星說:“現場聆聽宣講,內心很受觸動,革命先輩的奮斗故事具體又鮮活,讓人潸然淚下,從他們堅守信念、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里,能真切感受到初心的力量。”
山河無恙、英魂永存。每一個名字,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每一個忠魂,都蘊藏著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接下來,宣講活動還將走進陜西、北京、江蘇、海南等地,持續放大紅色故事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讓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激發新時代奮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