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片浸潤著革命先輩熱血的紅色熱土,承載著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抗戰記憶。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劃破夜空,全民族抗戰的序幕自此拉開,無數仁人志士奔赴國難,用生命與熱血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時光荏苒,精神永續。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開展之際,“勝利號角的回響”紅色故事巡回宣講活動(北京站)于8月26日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舉辦。當日,來自首都各界的500余位干部群眾代表神情專注,在講解員的深情講述中,共同追尋抗戰記憶,汲取奮進力量。
每一段紅色故事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個細節都牽動著在場者的心弦。宣講現場,來自第五屆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的優秀講解員代表及中小學生志愿者代表,通過《抗戰赤子心》《英雄薪火傳》《和平正義歌》3個篇章,生動講述了《鐵血少年營》《我還是那個少年》《我們都是王家川》等紅色故事,生動再現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
1938年10月,宜昌碼頭秋風嗚咽,廣州、武漢相繼淪陷,日軍的鐵蹄正在逼近宜昌。“這是一排排川江纖夫用彎成弓狀的脊梁,在陡峭的江岸上,拉拽出的‘生命航道’……日軍戰機俯沖而下,燃燒彈轟然炸響,瞬間血染江灘!濃烈的硝煙中,一名纖夫踉蹌著撲向染血的纖繩:‘繼續——拉!’幸存的纖夫們再次繃緊纖繩——吼著撼人心魄的號子,踩著同伴溫熱的鮮血,迎著隨時降臨的炸彈,一寸一寸堅定地向前挪動!回望那些日子,我們看到的已經不再是彎曲的脊背,而是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梁!”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講解員李婧帶來紅色故事《脊梁》,講述了40個晝夜里,民生公司創始人盧作孚指揮千名船員、萬名纖夫,將人員和物資從宜昌碼頭轉移到大后方的故事。
“這份青春的抉擇里,雖然沒有歸期,但必定會有回響。”湖南劉少奇同志紀念館講解員韓琦講述了紅色故事《“展兒”的青春抉擇》。“看到觀眾被打動,有的流淚、有的沉思,我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韓琦說,“作為講解員,我們不僅是在傳遞知識,更是在傳遞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1940年12月30日19時,“紅色電波”劃破冬日的夜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座人民廣播電臺宣告誕生。“全中國的同胞們!日本侵略者在我們中國的神圣土地上已經橫行霸道幾年之久,雖然我們的武器薄弱,但我們的軍隊不怕犧牲,英勇殺敵……”延安西北局革命舊址管理處講解員蔡妤模仿著當年播音員沙啞卻充滿力量的語調,將現場觀眾帶回到那個靠聲音傳遞信念、打破敵人封鎖的年代。蔡妤告訴記者,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述搭建一座橋梁,讓更多聽故事的人成為講故事的人。
“講解員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紅色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能夠直擊心靈,因為其中的英雄氣概,也因為它們揭示了信仰的力量。”北京市民楊女士感慨地說,“作為新時代的見證者和建設者,雖無需經歷血與火的考驗,但仍面臨各種挑戰與誘惑。這些故事提醒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迷失方向、忘記初心。我們要將故事中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崗位上恪盡職守,用實際行動去建設國家。”
“現場聆聽宣講,勝利的號角久久回蕩在心中,它是革命先輩用熱血與信念奏響的精神強音,更是當代年輕人砥礪前行的精神坐標。”北京市西城區體育局工作人員秦追說,一系列的英雄故事是對歷史的緬懷和對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激發了當下青年干事創業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的奮斗激情,更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無限美好的暢想與展望。吾輩自當銘記初心,傳承使命。要以求知為譜,奏實干之音,在崗位中堅守職責,于平凡中創造價值。
銘記歷史,方能面向未來。此次宣講旨在充分運用第五屆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成果,讓紅色故事走向基層、走進群眾,以紅色故事喚醒民族集體記憶,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此后,宣講活動還走進了江蘇、海南等地,通過一場場生動鮮活的宣講,把紅色故事送到群眾身邊,讓紅色精神浸潤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