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抗戰時期的報紙,上面刊登有一篇報道:《王家川沒有死》。王家川是誰?這是怎么回事?
1939年5月的一個午后,平山團政治處駐地,急匆匆跑來一個面容黝黑的青年,莽莽撞撞地說:“俺叫王家川!俺要參軍!” “王家川?”這個名字一出口,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平山團——八路軍第120師359旅718團,因擁有眾多的河北平山籍戰士而得名。9天前,第359旅717團在地處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匯處的蔚縣上下細腰澗遭遇日軍重兵圍攻,平山團緊急馳援。
戰場上硝煙彌漫,爆炸聲、廝殺聲連成一片。一名年輕的戰士振臂高呼:“同志們,你們向南包抄,這兒有我,快!快!”子彈打光,他一躍而起,端著步槍沖入敵群!刺刀帶著復仇的火焰,一次次刺穿敵人的胸膛!一個,兩個,三個,就在他戳向第八個日軍的時候——敵人的刺刀也刺入了他的腹部。高大的身軀倒在了血泊之中。這個年輕的戰士就是王家川,犧牲時年僅19歲。然而,眼前這個自稱王家川的青年又是誰呢?
原來,他是王家川的弟弟——王三子。三子說:“俺娘說,俺哥犧牲了,讓俺來替他,俺就叫王家川!俺要是再犧牲了,家里還有個16歲的弟弟,讓他也參軍,也叫王家川。俺們村里還有上百個青年,他們都叫王家川,平山的王家川是死不完的!”這個動人的故事,刊登在了敵后根據地的報紙上。從那時起,王家川不再只是一個英雄的名字,而是成千上萬抗日軍民向死而生、共赴國難的精神象征。
1939年9月19日的《抗敵報》上,一篇題為《補充軍隊動員,平山完成一千一百余名》的報道格外醒目。抗戰期間,只有20多萬人口的平山縣,為八路軍輸送了12065名熱血兒女,7.5萬人參加抗日武裝。與王家川一樣留下姓名的抗日英烈就有5000多人。赫赫有名的平山團,被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贊為“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他們的團結如鋼鐵,他們的意志如鋼鐵,在轉戰南北的征途上前赴后繼,揮灑熱血。
1943年春,西北戰地服務團小分隊來到平山,深深為平山團的故事、為一個個王家川式的平山子弟的事跡所感動。一部名為《團結就是力量》的歌劇應運而生,一首同名歌曲從此由熱土平山唱遍了全中國,從烽火抗戰唱到了新時代。這是凝聚力量的激昂戰歌,更是跨越時空的精神號角。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全體黨員回信說:“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中國共產黨百年史是一部團結帶領人民為美好生活共同奮斗的歷史,西柏坡的干部群眾對此體會更深。”
是啊,團結就是力量。從平山到河北到整個中國,新時代的王家川們眾志成城、團結奮斗。他們,是人工智能實驗室里的科研人員,是深海探測船上的工程師,是鄉村振興一線的駐村干部。他們或許平凡,但當團結成為信念、當奮斗成為習慣,就沒有翻不過的山,就沒有邁不過的坎,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英雄從未遠去,精神永世長存。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團結一心,接續奮進,因為——我們都是王家川。
講述者心聲——
激昂戰歌 跨越時空
“這是一張抗戰時期的報紙,刊登了一篇報道《王家川沒有死》。”在宣講活動現場,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陳雙的講述深深吸引了現場觀眾。
“王家川是平山人,而我工作的西柏坡紀念館位于平山縣,我和這個故事有緣分。”陳雙說。
9年來,陳雙的宣講稿先后推出了3個版本,從最初王家川的個人事跡,到后來平山團成員在延安南泥灣、新疆阿克蘇接續奮斗的故事,再到現在,各行各業團結一心在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奮進的群像故事。“王家川是跨越時空的精神符號,英雄從未遠去。”陳雙說。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宣講方式上,陳雙有自己的“巧思”,她善于根據稿件的故事性,設計人物情感、調整發聲狀態。例如,稿件中有一段王家川弟弟的獨白,陳雙反復揣摩一個剛剛失去親人的小伙子的心理狀態,思考用什么樣的語言、語氣才能既不違和,又打動現場觀眾。
陳雙還會根據宣講群體和宣講場地的不同,調整宣講方式。在專業劇場,她的情緒更加飽滿,肢體語言更加豐富。而在小型報告廳,因為與觀眾距離更近,她則以真摯的情感娓娓道來,讓觀眾更加沉浸式地聆聽紅色故事。
“觀眾的反饋讓我更加投入,這是雙向感動的過程。”陳雙記得,在一場宣講中,臺下幾位戰士流下了眼淚;還有一次宣講結束后,一位家長帶著孩子找到她希望一起合影。“合影前小朋友認真調整紅領巾,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西柏坡那么遠,你為何不換個工作?”面對周圍人的不解,陳雙說:“這份工作讓我甘之如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堅守。”
“從事一個行業就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一個月前,陳雙獲得了第五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金牌講解員”稱號。她說:“腳踏實地和實事求是是成為‘金牌講解員’的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