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默的榮耀》的熱播到吳石故居的人潮涌動,是一場紅色記憶的“重啟”——榮耀不再“沉默”,信仰在當代更加凸顯。影視熱劇讓人們重新走進歷史、重憶來路,也讓紅色精神在旅行的足跡中更好延續與傳播
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圣地,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艱苦歲月中鑄就的延安精神,也保留了大量彌足珍貴的革命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的歷史見證,更是構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文旅融合成為新時代文化和旅游業轉型升級重要方向的背景下,如何讓延安的紅色革命文物從“保下來”走向“活起來”,實現紅色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從產品到市場,從內容到創意,我國紅色旅游正從不同維度發力,不斷升級迭代,朝著高質量方向邁進
“正因那些無懼犧牲的英烈,才有了我們如今的盛世安康,我想獻上我最真誠的祝愿:愿山河無恙、人民安康、祖國繁榮。”北京盧溝橋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留言簿里,一名14歲的中學生寫下這番肺腑之言。留言簿上,寫滿了參觀者的所思所感。只言片語道不盡家國情懷,從中可以看出紅色文化對年輕一代的感召力。
在文旅融合與課程思政雙重背景下,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為英語語法教學提供了真實歷史語境與價值載體。本文以延安寶塔山、小河會議舊址、綏德師范紀念館等資源為切入點,構建了“資源轉化—實景教學—評價反哺”三維路徑,以期推動語法教學從課堂訓練向文旅服務轉型,為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國際化提供語言人才支撐。同時,研究紅色旅游資源與英語語法教學的融合路徑既能破解傳統語法教學中“機械訓練、脫離語境”的困境,又能通過語言形式傳遞革命精神,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破解鄉村發展難題,關鍵在于激發產業活力。“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紅色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承接載體,其發展空間廣闊,各地可著力打造“紅色+”融合業態,如紅色文化帶動特色農業、休閑服務、研學業態和非遺傳承,延伸產業鏈條,塑造鄉村特色品牌,實現多產聯動發展。因此,本文將聚焦紅色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與實踐路徑,旨在為更有效發揮其綜合效益提供參考。
紅色資源作為中國革命歷史與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蘊含豐富的教育價值,在旅游發展中發揮了社會育人作用;革命先輩的思想理念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當代教育與文化傳承提供了指引。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院(前身為綏德師范學校,曾用名“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是西北地區紅色教育的重要陣地,其奠基人之一李子洲的教育思想與校內紅色資源緊密相連,形成了思想—資源—傳承的有機整體。研究二者的結合路徑,不僅能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更能為新時代紅色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思路。
研學旅游作為連接教育與文旅行業的新業態,近年來蓬勃發展。從名校打卡到田野調查,從博物館研學到非遺體驗,多樣化的研學產品供給讓“行走的課堂”成為教育消費新亮點。紅色研學旅游是以紅色旅游資源為核心載體的研學旅游活動,其本質是將紅色精神傳承與研學旅游有機融合,既有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也不同于普通的觀光旅游,而是通過沉浸式體驗、參與式學習和反思式感悟,實現紅色基因的代際傳遞與思政教育的落地生根。
紅色音樂文化是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產生的精神財富,承載著民族記憶和信仰追求,蘊含著歷史意蘊和教育價值。鋼琴作為西方樂器的重要構成,在高等教育的藝術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把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鋼琴藝術實踐,既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手段,也是完善高校藝術教育體系、加強學生審美素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途徑。然而,當前紅色音樂文化在高校鋼琴藝術實踐中的應用存在深度不夠、形式單一等狀況。深入探究二者的融合機制,有益于推動高校美育工作發展,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也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紅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成效顯著。當前,隨著各地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紅色旅游融入了更多廉潔文化元素,通過挖掘廉潔文化資源、豐富廉潔文化載體、打造廉潔文化陣地,推動紅色旅游與廉潔文化融合發展。
《中國旅游報》社有限公司簡介
中國旅游報 中國旅游新聞網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2458號 京ICP備05019093號-3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發布許可證:1012017007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5168056